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
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
彭婷婷
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:“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,不是增加作业量,而是阅读、阅读、再阅读。”儿童阅读研究专家研究发现:大脑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,人的大脑在孩童时期发展尤其迅速。因此要想大脑充分发育,就要得到充分的刺激,阅读作为一种视觉材料,它包含图形和文字等多种要素,可以有效刺激大脑多处神经组织,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。同时研究还表明,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、观察力、共性力、共情力等多种能力,一个孩子的阅读能力越强,他各方面学业表现也就越好;如果孩子的阅读能力差,那么也会对他们语言表达、情绪控制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。
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但在实际生活中,孩子常常不愿意花时间读书,认为读书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,宁愿把空闲时间用来玩手机、打游戏,无法静下心来阅读。那么如何培养阅读习惯,让孩子爱上读书呢?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。
一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前提
1、重视家长的示范性
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,孩子的行为习惯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,他们往往会模仿家长的行为,如果父母手机不离身,从不或很少看书,那么,孩子也很难主动捧着书看。所以,家长需要以身作则,严于律己,给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,在休息时间放下手机、关掉电视,拿出一本书静心阅读,或者跟孩子共同看一本儿童读物,每天保证亲子阅读时间30分钟,都能让孩子逐渐形成课外阅读习惯。
2、学校要提供合适的阅读机会
学校作为孩子的第二个家,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,可以建立“班级图书角”,设置一个专门的读书柜,准备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儿童读物,当课间休息和上自习时,都能从书柜里拿出一本书翻上几页。学校要定期更新读书柜里的读物,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将自己看过的书籍捐到“班级图书角”里,这样就能保证读书角充满源源不断的活力,形成良好的阅读环境。
3、重视阅读的“仪式感”
让孩子每周约上朋友去图书馆,感受同龄人美好的阅读时光;设立“校园读书节”或“家庭阅读会”,在这个特殊节日,学校或者家长可以赠送孩子一本感兴趣的书籍作为礼物,让阅读变成学校和家庭的集体活动,拉近孩子与书的距离感。
二、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是关键
生活中,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阅读,就不停地买书,孩子不喜欢看,就买更多的书,强迫孩子看完某本书后让他叙述故事的内容或者谈自己的感受,他们往往不能叙述完整,也没有自己明确的感受。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,孩子在阅读时只是走马观花,并没有经过思考,他们是“被动读书”,对这本书的故事内容根本不感兴趣。因此强迫孩子读书的效果微乎其微,甚至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。要让孩子爱上阅读,必须抓住他们的兴趣。
首先,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。大部分家长会向老师询问“有哪些适合孩子看的书籍呢?”其实,在阅读内容健康的前提下,家长和老师不应做硬性规定,孩子对哪个类型的最感兴趣,那么这个类型的书籍就是最适合孩子看的。每个孩子的知识储量和阅读能力不一样,在书籍的选择上也不同,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让他们自主选择。
其次,“不动笔墨不看书”。学生在阅读后,可以在摘抄本上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记录下来,也可以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帮助理解等。长久坚持下来,看着一页又一页积累的好词好句,孩子既丰富了词汇量,又能感受到阅读后满满的成就感,进一步加深对阅读的兴趣。
最后,有输入就要有输出,阅读之后鼓励孩子把他们读的故事“说出来”,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,当孩子在发表他们的看法时,不要评论或贬低孩子们真实的想法,让他们在表达意见时感受到放心,认为自己的意见有分量,慢慢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,这样的阅读孩子才会感兴趣,才是有价值的。
三、阅读习惯养成的保障是坚持
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: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; 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。孩子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帮助,在学校,定期举办各类阅读活动,强化阅读行为;在家里,家长要合理安排阅读时间,为孩子选择最佳阅读时间。切忌阅读时间不固定。如果今天读,明天有事就不读,“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”是很难形成阅读习惯的。“不怕慢,只怕停”,只要每天坚持,量变终会引起质变,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之中,将阅读养成为其成长中的良好习惯。孩子的知识量和求知欲会大幅提高,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会增强。
哲学家培根说:“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,它可以主宰人生。”一个人如果在儿童时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,这将使他终身受益。所以,让孩子们播种阅读信念,借助阅读好方法,收获阅读好习惯吧。
作者单位: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618000